村网通总站 凉峰村 613666.nync.com 欢迎您!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的杜堂村。在这里,返乡创业的葛天才投资2.4亿元(人民币,下同),组织当地村民利用空闲房屋入股成立合作社,打造“木兰花乡”景区。不仅让贫困村旧貌换新颜,更带动村民脱贫走向致富之路。
杜堂村的嬗变得益于武汉市今年以来实施的“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简称“三乡工程”)。该工程将城乡要素资源有效对接,提供了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武汉样本”。
近年来,因城镇化加速、人口输出导致农村大量农房和农地闲置。据统计,如杜堂村一般的空闲农房,武汉市有11.36万栋,此外,还有大量闲置土地及山林等稀缺生态资源。为唤醒“沉睡的”农村资源,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许刚在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街童周村小朱湾租农房,改造成书院,办起国学研习班。这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思路。
今年2月,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在小朱湾调研时找到灵感,他提出要大力推动“市民下乡”,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特别是城市力量来推动新农村发展。而后,武汉市系统推进“三乡工程”,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一年间,武汉为“三乡工程”出台一揽子政策,架起城乡要素资源互联互融互通的桥梁,包括倡导市民下乡“黄金20条”、促进市民下乡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钻石10条”、鼓励能人反哺家乡建设“四张牌”。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新农村建设指导处处长张群介绍,截至目前,该市已吸引800多位像葛天才那样的“能人”回乡创业,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农村达到160.1亿元。一度沉寂的村庄,开始重获生机与活力。
“过去四处打工,收入也不稳定,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工作,房屋入股每年还有分红。”杜堂村村民喻丽辉现在的身份是“木兰花乡”景区民宿管家,守着风景秀美的老家,她感到十分满足。
“木兰花乡”旅游发展公司执行经理江珊介绍,杜堂村“美丽乡村+市民下乡”的模式,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更从根源上解决了村民的增收难题。自村湾改造以来,户均年收入增加6.2万元,带动周边近500名农民就业。
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创意、农事体验、养生休闲……自武汉市“三乡工程”实施以来,企业家、青年创业者、普通市民等各类群体参与其中。
23岁的邓琪大学毕业后和同学涂强来到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项山村,租了一栋空闲农房作为创业基地,成立了科技信息服务公司。大城市的“互联网+”已经运用于各行各业,互联网公司层出不穷,竞争激烈。“小城镇和农村还是一片价值洼地,市场空间很大”,说起公司未来发展,邓琪信心满满。
项山村党支部书记骆黎明介绍,“三乡工程”实施以来,该村已与20家企业签约,7家入驻,这些年轻的“创客”,给曾经封闭的项山村带来了新的活力。